足迹
不赴远洋赴山海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一章(第5页)

他的手很暖,扶在她胳膊上,轻轻的。林微抬头看他,他也看着她,眼睛里的光比仪器的指示灯还亮。

林微,他突然说,等我们毕业,一起去西北吧听说那边有个新材料研究所,正在搞航天和军事材料的合作项目。

林微笑了,用力点头:好啊。

窗外的雪下得很小,落在实验室的窗台上,慢慢积了薄薄一层。林微看着江逾白的眼睛,突然想起很久很久以前,在高三的图书馆里,他说你就去时的样子。

原来最好的同行,不是谁跟着谁走,而是你有你的山海,我有我的方向,却恰好能在同一条路上,并肩往前。

第六章

山海之外

四年后,林微在西北的戈壁滩上,看着新型装甲车的测试。风沙很大,吹得人睁不开眼,但她眼里的光很亮——车上用的,是她和团队研发的新型复合装甲材料,强度比之前提高了百分之三十。

林工,数据出来了!助手跑过来,手里拿着平板电脑,各项指标都达标了!

林微接过平板,看着上面跳动的数据,笑了。远处,江逾白正站在一辆越野车旁,朝她挥手。他毕业后真的来了西北,在航天材料研究所工作,他们的单位离得不远,周末总能见面。

恭喜啊。江逾白走过来,递给她一瓶水,我就知道你们能成。

也恭喜你啊,林微笑了,听说你们的火箭外壳材料也通过测试了

嗯,江逾白点头,眼里带着骄傲,下次发射,就能用上了。

风沙吹乱了他的头发,也吹乱了林微的。林微抬手想把头发别到耳后,江逾白先一步伸手,帮她拂去了发梢的沙粒。他的指尖很暖,像很多年前在便利店,递给她纸巾时一样。

晚上回去包饺子他问。

好啊,林微点头,我买了白菜馅的。

他们在研究所附近租了个小房子,周末总一起做饭。林微的手艺不好,总把饺子包成歪歪扭扭的形状,江逾白就笑着帮她捏,捏着捏着,饺子就成了好看的月牙形。

那天晚上,林微刷手机时,偶然看到了苏瑶发的朋友圈。照片是在婚礼现场拍的,她穿着婚纱,身边站着的却不是陈宇,是个陌生的男人。配文是:新婚快乐。

下面有同学评论:怎么不是陈宇

苏瑶回了句:早就分了。

林微愣了下,转头问正在洗碗的江逾白:你知道陈宇现在怎么样了吗

听说他回国了,江逾白擦着手走过来,在上海一家公司做金融,好像过得还行。

林微点点头,没再问。对她来说,陈宇和苏瑶早就成了过去——不是需要忘记的过去,是像高中课本一样,放在书架上,偶尔看到,会想起哦,我以前学过这个,却不会再翻了。

半年后,林微去上海参加一个材料学研讨会。会议结束那天,她在酒店门口碰到了陈宇。

他穿着西装,头发梳得很整齐,手里拿着个公文包,看起来成熟了不少。看见林微,他明显愣了下。

林微

好久不见。林微朝他点了点头。

你……陈宇看着她,眼神里有惊讶,你变化好大。

林微笑了笑。她剪了短发,穿着简单的工装裤和马丁靴,晒得有点黑,但比以前更利落了。

你也是。她说。

两人站在酒店门口,一时没话说。风吹过,带来黄浦江的潮气。

当年……陈宇突然开口,对不起。

林微愣了下。

我那时候太幼稚了,陈宇看着地面,声音有点低,总觉得自己是对的,没问过你想要什么。后来在英国,我才慢慢想明白,你说得对,我们本来就不是一条路上的人。

他顿了顿,抬头看她,眼里有释然:你现在……好像过得很好。

嗯,林微点头,笑得很真诚,我过得很好。

她想起戈壁滩上的装甲车,想起实验室里的仪器,想起江逾白帮她捏饺子时的样子,想起每次看到红旗升起时心里的热——这些都是她自己走出来的路,扎实,明亮,全是属于她的光。

那就好。陈宇笑了笑,是那种放下了的笑,我还有事,先走了。

好,再见。林微说。

看着陈宇离开的背影,林微突然觉得,其实不用道歉的。那些过去的事,那些争吵和试探,都像戈壁滩上的风沙,吹过了,就散了。重要的是,她终于走到了自己的山海里。

手机响了,是江逾白打来的。

研讨会结束了吗他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,带着点笑意,我买了羊肉,晚上回去涮火锅

马上就回去!林微笑了,声音轻快,等我啊!

挂了电话,林微转身往地铁站走。阳光落在她身上,暖融融的。远处的东方明珠亮着灯,很高,但她想起西北戈壁上的星空,比这更高,更亮。

那里有她的实验室,有她的装甲车,有她的同行者,有她真正的山海。